饮酒会致癌的,是真的!
在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社交与节庆中常常少不了酒的陪伴。然而,正如古人所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们应当认识到,酒精的愉悦背后隐藏着健康风险。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含酒精饮料列为Ⅰ类致癌物质,也就是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人类中能够引起癌症的物质或混合物。而且,酒文化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想的样子。
在过去,人们饮用的黄酒、米酒等传统酒类通常为低度酒,酒精含量相对较低,一般为10%左右或更低。这些酒类的饮用往往与庆祝、节庆和社交活动相关联,而且由于酒精含量较低,人们在饮用时相对容易控制摄入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们在社交场合更常饮用的是白酒,这类酒的酒精度数较高,通常在40%至60%之间,有些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人们摄入的酒精量显著增加。高度白酒的流行,虽然在口感上可能更加浓烈,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却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为高度酒精的摄入不仅增加了肝脏的负担,因为肝脏需要处理和分解更多的酒精,而且高酒精摄入量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包括但不限于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以及神经系统损伤。此外,高度酒精的摄入还可能导致更快的醉酒效果,增加意外伤害和酒精中毒的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明确指出,含酒精饮料与多种癌症风险有关。在IARC的清单中,与酒精饮料摄入有关的乙醛、含酒精饮料本身以及含酒精饮料中的乙醇均被列为致癌因素。它们不仅存在于各类酒品中,还可能隐藏在某些含酒精的气泡水、果汁等饮料,以及米酒、酒心糖等食品中。而酒精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包括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
事实上,酒精致癌的机制是复杂多样的:
· 乙醛能影响DNA合成和修复,增加致癌风险。
· 饮酒可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形成慢性炎症,如酒精性肝炎可能进展为肝癌。
· 酒精抑制免疫应答,降低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 酒精刺激雌激素分泌,影响激素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 酒精可损伤消化道黏膜,引发癌变。
那么,“小酌怡情”是对的吗?不对!研究显示,酒精的致癌风险与摄入量成正比,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饮酒剂量。即使是少量酒精摄入,也会提高患癌风险。所以,面对酒精的致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零饮酒量为最佳选择。
酒精与癌症风险的关系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酒精摄入,甚至考虑零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