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我想赚钱请爸爸妈妈吃饭!”一起走进惠州残疾人群体的故事....

惠州文脉 2424 字 2023-05-22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43期海报策划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王小虎4月7日至4月16日,广东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清远如火如荼举行,这是时隔5年之后,广东残疾人运动员迎来自己的体育盛事;4月2日,第十六个“世界孤独症日”,全国上下以“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为主题,展开各种各样的关爱活动;3月26日,第十届国际残疾人技能大赛落幕,广东省派出的3名选手一路过关斩将,获得3枚银牌,创下广东历史获奖人数和奖牌规模最好成绩,来自惠州的“玻璃人”黄开旋是三枚银牌的得主之一…… 据统计,惠州有66374名持证残疾人。4月17日是中国残疾人活动日,惠州的残疾人群体生活状态怎样?有哪些相关的温情政策与故事?本期《惠州文脉》带您一同走入。 惠州残联表彰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3月26日凌晨3时,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法国梅斯落下帷幕,这是全球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世界性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之一,又称特殊职业奥林匹克。 两个小时后,来自惠州市的参赛选手黄开旋在朋友圈里分享喜讯:“7年前失之交臂,7年后再次参赛,终不负祖国栽培,荣获第十届国际残疾人技能大赛银牌。” 小时因患血友病落下残疾,黄开旋不能奔跑,因而选择了另外一条赛道。从2011年开始,他凭借精湛的服装技艺,代表惠州参加全省、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曾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此次为国出征,荣获世界级奖项,他表示:“我一直坚信只要努力,同样可以完成很多精彩的事情。我也希望把这种努力拼搏的精神传递给像我一样的人士。”据惠州残联数据,2022年,惠州新增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完成培训1839人次(全省排名第二),完成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5368名(全省排名第一),全市累计有19658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55.64%(全省排名第三)。 这一串串数据,点燃的是无数个残疾人家庭的希望。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周志威2022年从惠州市特殊学校启智部高中(职高班)毕业后,在位于惠城区的喜憨儿洗车中心获得了工作岗位。其母胡秀华告诉记者,她曾设想过周志威毕业后的各种可能,也曾一度对未来感到茫然。可喜的是,周志威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得知消息时,我高兴到睡不着觉。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没有我们的陪伴,他还能独立地、有尊严地养活自己。”胡秀华说。 残疾人家庭的希望被点燃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今年1月份,惠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惠州市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就业行动方案》),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 《就业行动方案》以有就业需求和就业条件的未就业城乡残疾人为主要对象,提出将实施“三大行动”:实施“就业促进行动”,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以及国有企业安排、民营企业安排、残疾人组织助力等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实施“就业帮扶行动”,针对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和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农村残疾人、盲人群体、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残疾人开展专项就业帮扶行动;实施“就业提升行动”,开展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提升行动,以及残疾人集中就业提升行动、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残疾人就业服务提升行动、信息技术助残就业提升行动。 在同样受关注的残疾人教育问题上,惠州也有政策出台。2023年3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惠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特教提升计划》)。根据《特教提升计划》,惠州将巩固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安置模式,适宜安排每一名残疾儿童。同时,建立健全学校随班就读工作长效机制,建立送教上门动态评估机制,确保2025年惠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 针对特殊教育人群如何走进市场这一问题,《特教提升计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合理设置适合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专业。 惠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融合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全市实现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12年免费教育。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8%,残疾儿童入园率超过85%。“十四五”期间,惠州将进一步加大资金、师资、学位供给、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 该负责人还介绍,2022年惠州累计发放“两项补贴”1.74亿元。16277名残疾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资助40390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36573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670名在康复机构训练的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救助金达1845.33万元……推动惠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再上新台阶。 【文脉链接】“玻璃人”黄开旋:自强助残,同享芳华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1977年,黄开旋生于河源龙川的一个山村。出生第三天,他就因为脐带脱落出现大出血,在成长过程中身上经常莫名出现瘀血,特别是肘关节和膝关节等经常活动的关节。 为避免磕着碰着,黄开旋从记事起,就没体会过与小伙伴一起追逐奔跑的快乐。“去医院就像回家一样,也没法正常上学,一个学期四五个月的课程,在校时间都不足一个月,仅仅小学四年级就上了三次,没办法,跟不上。”黄开旋回忆。 十二三岁时,因为双腿膝关节变形,黄开旋走起路来已经一瘸一拐,14岁那年,又因为髋关节内出血,被送到惠州的医院抢救,而后在广州被确诊为血友病。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中,关节反复出血导致骨骼变形,肌肉萎缩;内脏和颅内出血则会危及生命。黄开旋是那种“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的重症患者,又被称为“玻璃人”。 1996年,没法继续学业的黄开旋面临就业难题。刚开始,他尝试水电等工种,但由于身体原因都无法坚持。“上世纪90年代,服装是热门行业,又只是手上功夫。亲戚朋友就介绍我跟随镇上一名裁缝师傅学习手艺。”黄开旋说,一年之后,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惠州从事服装工作。 2008年,黄开旋的小孩出生,他意识到“要寻求突破了”,考虑到已经积攒了不少老顾客,也熟悉服装所有的工序,周边很多朋友开店谋生,自己何不也试试。开业后,他凭借精湛的裁缝技艺、朋友介绍的订单,再加上自己得空时也会“跑单”推广业务,经营得有声有色。 黄开旋工作中2011年,在社区居委会和残联部门推荐下,黄开旋开始走上残疾人技能竞赛赛场,获得不少优异成绩,“我享受在赛场上的感觉,也希望能影响带动与我类似的人,坚信只要坚持,总可以找到与社会接轨的道路。” 2012年,血友病的预防用药 “人凝血因子Ⅷ”(俗称“八因子”)纳入了医保特定门诊。黄开旋得以定期注射八因子,身体慢慢好起来。而后,他不仅把注意力放在赛事和自己的事业上,也开始关注残疾人群体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黄开旋的公司通过残联系统招收了5个有志于从事裁缝行业的徒弟。黄开旋表示,一般学习一年半载之后,徒弟就能掌握较好的裁缝技能,可以进厂工作,也可以自己开店经营服装生意。 为了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2021年,黄开旋依托自身在服装业积累的资源,与爱心企业合作,开展助残旧衣物回收项目,带动7名残疾人就业。据介绍,该公益项目已在惠城区、仲恺高新区投放400多个回收箱。工人定期将衣物回收后,集中进行分拣,可用的衣物捐给残疾人家庭;破损严重、无法使用的衣物统一打包发给上游企业,回收做成再生纤维或保温材料、建筑材料等;实在无法重复利用的废旧衣物,则送到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 “他们在这里找到了队伍,有了归属感,还能够拿到足以保证自己生活的工资。”黄开旋说,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自己的服装事业不如从前,但是借助本届国际残疾人技能大赛银牌的影响力,他计划将自己的缝纫技术、经验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分享,一方面希望给公司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也希望能够打动、鼓舞、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文脉日记】特教老师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文/罗浩婧(惠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教老师)“来,看着老师,把这块积木放进相同颜色的杯子里……”这是我从业6年以来,每天都要重复很多次的话。换在以前,我或许会很烦,但现在,我深知眼前的这群孩子,他们不太一样。患有孤独症的他们,只有不断重复,才能建立语言表达、行为系统。记得当年选择特教专业,仅是出于对特教的好奇和就业前景的考虑。但是,当我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孩子们会突然跑过来抓我的头发、拍打我的身体,甚至是一巴掌拍在我的脸上……起初真的很不适应。我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只能不断跟自己说:“特教老师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慢慢地,也知道了怎么跟他们相处。面对他们,要特别注意不说“不能这样做”“这是不对的”等否定的语句,而是会注重正向强化,明确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当他做到了,就及时给予鼓励或奖励。 罗浩婧指导孩子康复训练有时候,重复上百次,孩子还是做不到,会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但换个角度看,无数次的重复起了作用,孩子学会了,欣慰与成就感会填满整个心房。前段时间,收到了小强(化名)的问候信息,真的非常开心。他是我来到康复中心后,亲手送进小学的第一批学生。记得他3岁来到康复中心时,话还不会讲,也是在重复的教学里,慢慢从一个字到两个字的叠词,再到三四个字,然后是完整的一句话……6岁毕业的时候,他不仅学会了表达,还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自理能力也不断进步。现在转眼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逢年过节他还会给我发信息。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生像小强一样,从这里毕业,走进小学接受融合教育,与社会接轨,我想这是这个职业该做的事,也是我心中所愿。【文脉关注】洗车,喜憨儿“洗”出希望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在位于惠城区宏益花园附近的洗车中心,门口“服务不超时,干净不打折”的字样格外显眼,这里是惠州首家喜憨儿洗车中心。“喜憨儿”是对心智障碍者的通称,虽名称中带有“喜”字,但他们却难以像正常人一样在社会生存,即使有家人小心翼翼地呵护,但实际就业率不到5%。“之前他很喜欢一个人站在角落里,现在看到他在这里既有工作,又能跟同伴们一起合作完成洗车工作,感觉很开心。”喜憨儿洗车中心员工温瑞杰的家长廖新平说。温瑞杰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虽讲话吐字不是太清晰,但却是沟通和洗车的一把好手,迎客、冲水、打泡沫、擦内室、吸尘,不仅基本参与洗车的全过程,还自封为小队长,经常“指挥”其他伙伴工作。 喜憨儿洗车中心除了温瑞杰,还有6名心智障碍者在喜憨儿洗车中心工作。他们是惠州市特殊学校启智部高中(职高班)的毕业生,通过在校长达3年的努力,历经每周4节甚至12节课,一次次的重复练习,才令在常人看似简单的洗车动作成为肌肉记忆。“这些孩子工作认真、踏实。”喜憨儿成长关爱中心辅导员叶绿柔说,他们身上有自己的特性,做事情会做得更加细致,在某些事情上也可以做得比常人更好,希望社会能够给他们多一些机会。据介绍,喜憨儿洗车中心项目是由惠州市惠城区慧家喜憨儿成长关爱中心引入惠州,于去年正式开门营业。每天早上9点,喜憨儿洗车中心准点开门迎客,一有车开进,温瑞杰等员工就立即进入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拉喷枪、打泡沫、细心地擦拭着车辆……一个个有序的步骤洗出他们的希望。“我想赚钱请爸爸妈妈吃饭。”喜憨儿洗车中心员工黄秋迪说。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