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周亭  與  植楨中學

循州不肖生 557 字 10个月前

“植楨中學”與“維周亭”

---在微圈內寫了很多惠州歷史,大小朋友諸多鼓勵再續,甚至有人予先寄來月餅,誠為感謝。今日說說佰子樹下黃屋。

黃韶聲,府城百栢子樹下黃屋人,清末為鄉梓知名風水先生。其長子 維周,字植楨;二子植楠,昆仲同為本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政教界名人。黃家與鄰街之北門街苗家同係教泽绵长,光前裕后家族。

维周[1878~1935]先生畢業於嶺南大學,接任 李望山于清末1906年創辦之梌山公園旁“兩等小學”校長後,高文硕德,他將古文言文用惠州話詮解,為少年學子稱道。據記載時該校升中率九成以上,是惠州最好的小學校。維州先生長子 黄焕秋[1916年—2010]中山大学畢業,抗戰時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後曾担任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教务长和校长。其弟 植楠[1891—1950],抗戰初曾參加南京保衛戰後在廣東南雄縣”黎口橋”成立國軍第23兵員補充訓練處,曾回惠州招攬兵員。不久升任少將處長,家父曾受招為其下屬文官。

南雄”黎口橋”乃一山間谷地,四圍係南嶺山脈高山, 只有“梅關古道”山路可達,日軍飛機亦無法飛臨。月前余曾訪抗戰時該處“黎口橋”訓練處駐地舊址。

抗戰勝利後黃植楠為記念兄長,在此處[南雄縣] 捐經費建私立“植楨中學”;在惠州平湖門建圖書館和“維周亭”。亭文革被拆,圖書館後來遷往梌山公園與豐湖圖書館合併。

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曰:”掛帆滄海, 風波茫茫,或淪無底,或達仙鄉,吾與吾輩,各奮其力,不竦不戁,丈夫之必”《天演論》。

當一切成為過去,能夠自愈的一句話是:我曾經生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