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芳菲陪你读武志红的《深度关系》

天鹅芳菲 3502 字 4个月前

天鹅芳菲读书,懂你想听。

你好,今天为你准备的书是武志红的《深度关系》。

武志红是著名心理学者,他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个人、家庭的种种经典现象。

2016年,他在研究中提出了“巨婴”的概念: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绝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仍是婴儿。

而每一个“成年巨婴”,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全能自恋”,就是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

正是全能自恋带来的期待感与现实不对等,才引发了众多心理疾患,如抑郁、焦虑、双向情感障碍、孤僻、强迫性思维等等。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全能自恋感所支配着,区别在于,它给你带来的体验是丰盛的,还是内耗的?大部分受困于其中的人,都是后者。

那么,到底什么是全能自恋?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它、了解它,通过它疗愈自我?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这本好书——《深度关系》,带你完成自恋与关系的深度疗愈,最终克服头脑对自己的暴政,用深度关系滋养生命。

01全能自恋的四张面孔

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都有全能自恋感,比如我发射出去一个愿望,就一定要得到充分的满足。或者说,是由于对别人有理想化的想象,别人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立马回应,否则他就是不理解我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出现这种状态,我们对爱人有一个理想化的投射。一旦愿望没有得到回应和满足,动力就会被折损,受挫让我们把自己关闭起来,缩进一个壳里,保护自己不要再受伤。

就像小王子和玫瑰花的故事。在驯服狐狸之前,小王子先认识了一朵玫瑰。他很爱这朵玫瑰,玫瑰也很爱他,但玫瑰从未在言语上表达过对小王子的爱,反而总是用一种傲娇的语气,对小王子要求这要求那。

终于有一天,失去耐心的小王子,抛下玫瑰花独自去旅行了。

时过境迁之后,小王子才明白:“我当时什么都不懂!她对我散发芳香,使我生活充满阳光,我本该看出她耍的小花招背后隐藏的一片柔情,但我当时年纪太小,根本不懂得爱她。”

小王子和玫瑰花,都有比较高的全能自恋感,他们对彼此都抱有理想化的期待,都未曾宣之于口,又都期望对方能懂,最后白白在猜测和误解中,消磨了彼此美好的情谊。

如果你处在全能自恋中,说明你的心理年龄很小。全能自恋开始发生在0—3岁,这个时期的婴儿是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

对此时的我们来说,世界是灰色的,且只存在一个意识,那就是我们自己,这时的世界是一元的。

后来我们伸出触角,试图探索这个世界,我们的母亲接住了这个触角,给予我们乳汁,拥抱和安全。世界出现了色彩,世界中除了“我”之外,还出现了“你”,走向了二元。

随后,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我们探索世界,比如我们的父亲和朋友。世界中除了“我”和“你”之外,出现了“他”,从此走向了三元。

在一元世界中,“我”就是全部,也就是“全能自恋”。转向二元时,如果母亲未能接住我们的触角,“我”就会发出强烈的愤怒和反抗,“全能自恋”就会转向“全能暴怒”。

但“我”很弱小,当愤怒遭到无视甚至反抗和报复时,全能暴怒便会转为“彻底无助”。无助的我感觉外界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限制自己,久而久之便会陷入“被害妄想”。

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是全能感的四种经典表达。我们长大后的几乎所有性格特征,都和它有关。

曾经有一种很火的育儿方法叫做“哭声免疫法”,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不能去管,让他自己哭,过一阵再满足他,或者干脆不满足,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成长。

但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被回应,会非常绝望,产生一种恐惧感。长大后,为了不再体验这种“死能量”,他们会退到自己的世界里面,关闭和外界的连接。

书里的一位来访者说,每一次自己跟妈妈打电话、想诉说一些困扰或委屈的时候,她妈妈总是沉默,没有任何回应她的语言。

说出去的话,永远不会被听到;自己的委屈,永远不会被看到。

孤独和绝望,充斥着她的生命,因此不管在什么关系中,她都特别希望确认自己是关系的中心,是重要的。

一旦没有确认这种感觉,她就会特别挑剔、敏感、多疑,而这些特质,又会进一步影响她们的关系。

一个最明显得特征就是,在婴儿期常被伤害或是被严重忽视的孩子在成为父母后,往往会变成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包办孩子一切的“圣母”。这种包办,从形式上不一定是溺爱,更多的是控制。

一位网友就曾分享过自己和妈妈相处的细节。他把水杯放在桌子上,妈妈可能会说:“你怎么放在这里啊,你应该放在那里。”

他去写作业,妈妈又会说:“你离本子太近了,说了多少遍了?”甚至他长大后带女朋友回家,妈妈都要说:“现在不听我们的,以后有你哭的时候。”

反正他做的每一件事,妈妈都必须要插手,就好像在她的眼里,如果她不插手,儿子一定会搞得一团糟一样。

但他又没办法与妈妈分开,因为他知道妈妈童年时一直是被全家忽视的那个,他能感觉到自己就是妈妈的全部。

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颁给了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包宝宝》。这个动画片很鲜活的阐释了“圣母妈妈”和“巨婴孩子”的故事。

动画片里,妈妈对小包子爱的无微不至,却不愿意他长大,连包子有了女朋友,妈妈都很不高兴。

最后包子要离开家的时候,妈妈的世界完全崩塌了。这时最传神的画面来了,妈妈一口吞掉了包子,然后痛哭流涕。

其实很多时候,在成长过程中,看似是孩子需要父母,而实际上是父母更需要孩子。但很多的家长无法自我意识到这一点,总会以“我是为你好”之名来管教孩子。

而那些控制孩子的家长,是为了获得一种被隐藏得很深的自恋体验。那些控制背后,貌似是焦虑,本质上是家长的全能自恋心理在作祟。

如果刚好,家长在外面无法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那孩子更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往往会更严厉地控制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要从孩子身上找回那种存在感、价值感。

控制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很难长成他自己,要么变成没有意志的木偶,要么变成奋起抵抗的斯巴达。

深陷全能自恋的家庭,是一场绝望的闭环。想要走出全能自恋的泥沼,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看见、进而疗愈。

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了解关系,甚至了解社会现象,才能给我们带来控制感,让我们更清醒地做出选择。

但了解不是疗愈,疗愈的根本是建立关系。全能自恋的对立面不是不自恋,而是能够活在关系中。

书中很多来访者都说过一句话:“我是一个人长大的。”这句话听起来伤感,但也很能说明问题:全能自恋者,总是孤独的。

所有的全能感,都来自于和世界建立关系的失败。所以说,关系和情感才是人性中疗愈性的力量。全能自恋不能直接被灭掉,但它可以通过体验到深度关系中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被驯服。

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一则深刻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在大禹之前,人们对待泛滥的水灾,是拼命去堵,均告失败,直到大禹找到疏通的方法,才得以解决。

这个故事可以引申到全能自恋中。全能感,是犹如洪水一般的能量,当它直接呈现出破坏性时,会很吓人,而我们的文化找到的传统解决方式,是压制。

就像西游记中,齐天大圣被压制在五指山下。孙悟空在齐天大圣阶段,是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的经典表达。而这个隐喻,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无处不在。

但降服全能自恋更好的方式是将洪水疏通,那就是——进入关系。

02人性坐标体系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听起来很大的词——“人性坐标体系”,它可以非常直观地用一个坐标图来显示,这个坐标图的纵轴为“自恋维度”,横轴为“关系维度”。

为什么纵轴是自恋维度呢?

因为纵轴的基本特征就是从高到低,从强到弱。高低对应着权力,强弱对应着力量,而自恋维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权力高低和力量的强弱非常敏感。

这是我们每个人生来便有的,也是一个人得以成长的原动力。

但同时,成长又是反自恋的。一个人越成熟,就越不执着于自恋,也就越容易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好。

那么,该如何让自己走向成熟呢?这就涉及到人性的另一个维度:关系维度。

关系维度作为横轴,基本特征是道德的善恶、情感的爱恨。而横轴的特征,是平等。当你能充分活在关系中,你会真切体验到平等,真正接受平等的观念。

平等感如同大地一般,当你有深切的平等感时,就不再惧怕从高处往低处的坠落了,因为你知道,你将坠落在宽广的大地上。

生活在自恋维度的人,世界往往是二元对立的,因为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有高低之分,一切都可以被拿来相互衡量和作比较,若非卓越,便等同毁灭,充满了对立和焦虑。

比如,一个从小被要求争第一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第一名才有意义,那他的自恋维度就会很高,关系维度就会很低,人性就会呈现出一个狭窄的形状。

而生活在关系维度的人,世界是三元的,拥有时间观和空间观,相互扶持,彼此鼓励。时间观,意味着他们明白做一件事需要花费时间,于是能够保有耐心,而非急于求成。

空间观,则意味着他们明白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着多种可能性,一个方向走不通,还有另一个方向可以走,于是能够变得乐观和坚韧,保持对生活的期冀。

当一个人不断在关系中受到滋养,关系维度上升带来自恋维度下降时,就能够拓宽人性空间,重新获得生命和活力。

人为什么会渴望去寻求亲密关系?诗人鲁米曾说过,世间万事万物互为镜子,当我们渴望与万事万物建立深度关系时,其实是在渴望更深地认识自己。

世人总是称赞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因为他们的感情不只是天作之合,还是灵魂之交。

有这样一个小细节,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每写几页稿子,就会交给杨绛看:“他笑,我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笑得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彼此不用说明笑什么,就已经万分明了。”

好的爱情,就是这样心有灵犀,互为镜子,“我”能从“你”这面镜子里照见“我”的灵魂,“你”也能从“我”这面镜子中看见自己。

在最深的亲密关系中,你能够认识到自己是怎么样的,进而能够看见自己,而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就是被看见,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

没有人能够真正守住一个秘密。因为,既然最本质的需求是被看见,那么如果一个秘密只属于我自己,就意味着它彻底不被看见了,这违反了“最本质的需求”,所以人做不到。

例如,历史上曾经有一些著名的连环杀手案件,杀手作案后,第二天读报纸时发现没有对这件事的报道,他大失所望。

于是,再次作案后他会给媒体写信或者打电话,用隐秘的方式给记者提供线索。

他还会主动在现场留下线索,好让“愚蠢的警察”多少有一点破案的希望,当警察查看他的作案现场时,他甚至会躲在附近观看,那时杀人所带来的快感会达到最高峰。

一切都是关系,关系就是一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必须放到一个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

我们常说“享受孤独”,但这永远只是一个片段。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那么,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够给人滋养呢?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说:“关系的本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焦虑。”

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在广东,一位高考毕业生伪造了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告诉父母自己考上清华了。父母开心坏了,花了几万块大摆筵席,后来事情穿帮才发现,男孩高考总分只考了两百多分。

另一个发生在黑龙江,一个9岁男孩,过去总考满分,后来有一次考了99分,羞愧难当,分两次往自己的肚子里扎了四根针。

第一件事中,这位高考考生在现实中不能满足自己的全能期待,干脆就伪造了录取通知书,并且他高中三年一直在伪造成绩,所以父母才那么容易被骗。

但是,通过父母放鞭炮、大摆宴席的举动来看,父母也是非常期待孩子能这么优秀的。这份期待太强,以至于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情况,更无法承接孩子的因全能自恋产生的暴怒和无助。

第二件事中,这位9岁的男孩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应该考满分,所以当他考了99分时,他就产生了全能暴怒,针对自己,想毁掉自己,本该作为他坚实后盾的父母,反而因为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未能建立一段承载他痛苦的关系。

受全能自恋的支配,人们天生会追求卓越甚至完美。但人这一生不可能事事完美,想要消解掉这份对完美的执念,唯有建立一份能够包容失败、温暖负面情绪的关系。

在绝望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因为害怕失去而患得患失的时候,人真的很需要在一个可靠的关系中,由另一个人说:没事,不要焦虑,因为挫败是可以发生的。

如果关系一直都在,那么这个人就会感知到,哪怕是非常强烈、可怕的情绪,实际上也是可以消解的,既没有摧毁“我”,也没有摧毁“你”。

全能自恋得以成长,暴怒得以平息,无助得以落地,妄想并不会变成现实,由此一来,这份情绪中的生命力也就得到了转化。

总而言之,好的关系一定像是坚实的容器,能够承担彼此的自恋和暴怒。

一段好的关系,一定具备以下三种功能:获得成功时能够给彼此夸奖;不幸失败时能够给彼此鼓励;陷入困境时能够给彼此提供帮助。

在一个好的容器中与人相处,就能慢慢放下孤独的想象,如实的看到自己、对方以及事情本身,渐渐投入真实的世界,就能体验到我既可以强大,也可以弱小,既可以对别人好,也可以攻击别人,保护自己。

很多人在无法把一件事做到完美时,就会产生全能暴怒,想要毁掉这件事。

要治疗自己的这种暴怒,不妨试试去完成这件事,然后去体验这种感知——你发起了一个意愿,尽管你遭遇了一些挫败,但你通过各种努力,最终还是实现了你的这份意愿。

意愿就是精神生命,当你能不断地去追逐你的意愿并完成它们,你就会体验到你的自我越来越坚韧。

当人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时,就会真切体验到,完美是想象中的,而基本实现是现实中的,也是在关系中的。关系中产生的不完美的好东西,要胜过孤独想象中的完美的东西。

当你越来越能做到这一点时,你内心中的敌意力量会越来越弱,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当你彻底、全然地投入任何一种关系时,每一个当下本身就是完美的。

03克服头脑暴政,用深度关系滋养生命

想要和世间一切建立深度关系,就需要在一个好的容器中和人相处。而容器,就是我们对自身的想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头脑和身体,头脑在上,身体在下,这种意象会内化到很多人心中,形成一种感知:头脑比身体高贵。

当头脑对身体持有这样一种高高在上的评价态度时,就会导致头脑对自己的暴政。你会发现,你的头脑就像一个超级苛刻的家长一样,各种批评、否定、攻击你。

精神分析学认为,如果你严重滞留在全能自恋中,很容易将头脑认同为“我”,这样的头脑针对自己的身体与生活时,会构成对自己的暴政;针对他人时会构成对他人的暴政;针对关系与社会时,一样也会构成对关系和社会的暴政。

头脑的暴政,会阻碍你与其他事物建立深度关系,让你陷入孤独。令你感觉自己活得不如人意。但是,当你走出头脑暴政的控制,你会发现,本来平凡的世界,原来如此之美。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孤独自恋到有深情依恋的过程,同时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

想象与现实的一个巨大差别是,想象可瞬间完成,可超越时空,现实中却有时间和空间,从念头的发起到完成,需要过程。它越重要,就越需要漫长的过程。所以,现实会挫败一个人的全能自恋。

这个观点放在《西游记》中,会产生一个深刻的隐喻。孙悟空可视为全能自恋的想象力,而唐僧则是现实世界的象征。

孙悟空一个跟斗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而想象就具备这个特点,你可以使用想象轻松地抵达任何地方。

但是,唐僧去西天取经,就得老老实实地行走。没法取巧,还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相应的是,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各种道理,头脑里明白很容易,但你必须使用你的肉身在现实中,也就是关系中去体验。

头脑快,但虚;体验慢,但真。当你能“降服”全能自恋的狂暴想象,从而进入看似慢腾腾的体验时,你会爱上生命,爱上平凡的生活。

不仅如此,你会发现,你这时好像才可能碰触到无限的存在,而所谓创造力也由此而生。

围绕着头脑暴政,还有一个重要的矛盾——过程和目标。目标主义者总想着立即实现目标,这其实是受全能自恋裹挟的结果。

而过程主义者才能体验到生命能量的流动。当你能够享受过程时,就意味着你真的有了创造力。

全能自恋会催生出各种高大上乃至奇幻的东西,像神、佛、魔的世界,至少也是强人的世界。受全能自恋驱使时,你会总想着在天上飞,就像齐天大圣总是在翻筋斗云一样。

但是,当你降服了全能自恋,从孤独的想象世界进入关系的现实世界后,你会发现自己从天空中降了下来,像是进入了凡间,这个凡间有满满的热情、爱和创造力。

你会爱上这个凡间的万事万物,同时会爱上自己。

这样的爱,才会带来真实的自信。

而真正的自信只能来自于爱。

好,到这里《深度关系》这本书就介绍得差不多了,最后为你总结一下:

人都是会自恋的,真实地活着,真实地呈现自己的各种生命动力,特别是自恋的动力,可以去抢占自己的高位,不惧怕和别人竞争。

如果你一直都是谦虚地活着,那意味着,你从来没有真实地活过。

但人不能停留在自恋里,当人只是活在自恋维度时,就只会感知到高低、强弱和生死,因此很焦虑,而是需要在自恋维度上展开自己,需要从自恋维度发展到关系维度,而关系维度是平等的大地,可以极大地缓解人的焦虑。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这意味着从孤独进入关系,从想象进入现实世界。

最后我们讲了体验和思维。思维太好使,而体验就容易痛苦,这就是头脑对你自身的暴政,所以人有时候很容易因为过度使用思维,而远离了体验。

把思维当作“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之中,只有把体验当作“我”,才意味着真实。

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这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答案。

太多时候我们总想着“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本书。